个人简介:袁月娥,潍坊市特级校长,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先后获潍坊市拔尖人才、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潍坊市十佳园丁奖、潍坊市鸢都好家长、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10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山东省科研创新先进校长;2011年荣登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国好人榜”,获创业奉献奖,发明的《新型楼梯护栏》获得国家专利,主编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编写了《体育与健康》教材,主持了国家课题《自主高效的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和《“写、评、改”一体化作文教学研究》;2012主持了省课题《学校、社会、家庭构建三位一体研究》和《亲子共成长长效机制研究》。编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获奖。
一辈子热爱教育,一辈子研究教育,一辈子奉献教育,一辈子享受教育。
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也是她30多年教育生涯所一直践行的。
地处中心城区,占据交通要地,潍坊高新双语学校的位置是不少教育人心中的宝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它的建成应该是高规格的:高大上的硬件配套,有能力有内涵的教师队伍,优质的生源保障。等待着一个校长,怀揣满腔教育热情,来这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九年前,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如一个新生儿般出现在了袁月娥面前。只是他并不是以“富家子弟”的身份展现在她面前的,而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的孩子:没有设备,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有的只是一个空架子,连个办公桌和固定电话都没有的空架子。
人员招聘,用品采购,硬件配备,宣传、招生……袁月娥就这样开始了人生的校长之旅。
大家眼中,她是教育中的女强人
齐耳的短发,一身大方利落的着装,左手边电话不停地响起,右手握着笔不停地记录,不得一片刻的清闲……
简短几分钟相见,心中便烙下了袁校长“忙碌女强人”的印记。
采访是在秋意深浓的季节,没有寒暄,亦无客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后需要很多的付出和努力。”九年前,临危受命的袁月娥一肩担下了引领学校建立、成长和发展的所有重任。没有办公室,她便跑到附近的北海学校临时借个办公室用,没有资金和设备,她便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先垫上。天色微亮,她已开始一家一家跑设备;夜色已深,她犹在校舍一点一点做规划。她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压力,也有着无尽的期待和畅想。苦涩,梦想,一直陪伴她左右。
很多人和她开玩笑,说她不是在做校长,而是在创业。
“真的和创业差不多,资金筹集,人员招聘,学生招收,创办这个学校堪比白手起家,干事创业。”九年前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唯一烙印在袁月娥心里的便是那段时间面临的压力和内心的坚守,她不确定把现在的自己再放回到九年前,她是否还有那股韧劲。
“很多人说我是‘女强人’,其实算不上女强人,就是感觉肩上有责任,有使命,心中时刻有一鼓劲儿,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个学校办好。”再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袁月娥已经非常淡然,那时的辛苦和疲惫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成为她嘴角淡淡的一抹微笑:自信而优雅。$$
教育领域,她是在音乐中行走的校长
如何快速建立一所新学校的核心文化,让一切“新”元素快速地融为一个整体,袁月娥想到了音乐。
这是一个在音乐中行走的校长。与她的第一次相识便是在音乐中。
潍坊高新区2016年教师节晚会开场的演奏中,作为乐团总指挥的袁校长身穿一身优雅的黑色礼服,站在舞台的中央,优雅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棒,将《丰收凯歌》曲目的恢弘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用音乐的力量凝聚人心,提升高新双语学校每一位师生的生命质量。
作为众多学校一门普通课程的“音乐”该如何引领一所学校的发展?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袁校长带领着学校的全体教师开始了对“乐化教育”的探索。她坚信音乐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乐’的内涵有二:一是音乐的‘乐’,二是快乐的‘乐’。通过乐化教育,可以愉悦身心、教化育人,开启智慧。”袁校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学校资金短缺,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她毅然出资为老师们配备乐器,专门设立“民乐厅”,聘请专业教师为老师们授课,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学会至少一种乐器,成立教师民乐团,学生民乐团,让老师和学生们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
“我希望当学生走出高新双语学校的校门时,都能有一项受益终生的艺术爱好——与音乐相伴一生。”九年的坚守成就了高新双语师生独特的艺术气质,走到哪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那一抹优雅的气息。
一路探索,她把生活本身化成了教育
如果说“乐化教育”是为了给高新双语的师生们打下优雅和美好的底色,“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则直接架起了这所“薄弱”学校通往“品牌名校”的桥梁。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做人做事、生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分低能,没有生活力、创新力和实践力的培养结果一度让教育的路上充满争议。”袁校长认为,以前的一些教育模式割裂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孩子成为为学习而学习的机器。
“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植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把握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思考和成长。”袁校长对于自己的办学理念有着清晰的思路,在她的带领下,高新双语学校将学生一日的生活课程化,让学生点点滴滴的生活都成为接受教育的契机,让生活的本身成为教育的元素。$$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让教育合理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中是袁校长“全天生活皆教育”的教育理念所要实现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与此同时,围绕着“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袁校长还有着更为大胆的决定:让人人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老师们在设计教学课程的同时,学生们自己也在设计课程,家长们同样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很快,“生活教育课程、一标多本课程、特色教育课程、民族文化课程、国际文化课程”五大版块在高新双语学校应运而生,并进一步构建起了由“早教—幼教—小教—初中”为一体的363十二年课程链条(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落实培养一项体育爱好、学会一样艺术特长、写好一手毛笔字、塑造一副好口才、背诵100首经典诗词、养成一种好习惯、炼就一种好性格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孩子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成长。
学生们的生活和教育融为一体,袁校长也没让老师们闲着。
因着“乐化教育”的精神铺垫,高新双语的教师们也走上了通识教育培训的道路。袁校长除了倡导高新双语的老师们打造自己在专有课程的专家名片外,还为老师们提供了乐器、书法、茶艺、摄影、健体等多种培训,以激发老师们潜在的“学习力”,让他们成为不断学习的“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
不断前进,她让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014年11月12日—14日,全省小学数学华东六省一市优质课选拔赛在高新双语学校承办,全省的数学高手云集于此,开始了14节课堂的较量。掌声阵阵,喝彩连连,高新双语学生们的出色表现成为了本次大赛最靓丽的风景。省教研员徐云鸿老师感叹:“我担任教研员这么多年来,举办了无数的赛事,这是学生表现最好的一所学校。”
孩子们的优异表现让不少教研员和老师们猜测这所学校里肯定有专门的回答问题训练,评课活动结束后他们选择留了下来,深入到班级一探究竟,想找出这背后的“猫腻”。
看到教研员和老师们脸上好奇和怀疑的表情,袁校长淡然一笑。
高新双语学校的六环节学乐课堂便这样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自主预习、明确目标、小组互助、分享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一堂课,六个环节,孩子们优秀便起源于此。
“它的设置,来自于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和对学习规律的遵循:学习一定是学习主体的一种全身心的参与,而非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是一种求而不得下的深入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卷入学习。”随着课程热不断升温,袁月娥发现,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很多学校一夜之间就可以批量生产出很多课程,他们这么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特色课程的开发,从丰富多彩的节日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让学校的孩子领略到了无限的风光,变得博学多才,乐观自信。
但是袁校长却发现一个并不乐观的现象: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而又自信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境,很多孩子游离于课堂之外,整个课堂显得异常沉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悟学习的快乐。如果课堂不改变,那么在课堂上孩子们就失去了生命的灵动,失去了学习的欲望,也就不可能享受到快乐的教育生活。”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课堂上焕发生命活力,让孩子爱上学习,成为了摆在袁校长面前的另一个难题。
袁校长反复探索发现,孩子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拥有了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孩子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有人为了研究孩子的课堂学习做过一次调查:79.22%的学生喜欢启发思考的互动式课堂,有讨论和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只有7.66%的学生喜欢听老师侃侃而谈,剩下10.8%的孩子喜欢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袁校长说,高新双语便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而精心设计出了“六环节”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班级集体讨论,让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探究,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和独立的思想。而老师们,也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者和问题解答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典型的“编剧”。
了解至此,教研员和老师们心中的疑问便解开了:为什么这里的孩子在课堂上意气风发,积极自信。$$
她说她也会累,但她享受有教育相伴的日子
从学校建设,到课程、课堂构建,到教师队伍建设,九年前,高新双语学校在众多期待中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招生、当年奠基、当年创名牌等华丽转身,曾一度被誉为“深圳速度”,学校品牌在潍坊叫响。很多人都感叹这所学校的飞速发展,看到了袁校长一步步取得的成就和她身上的光环,但是这背后的艰辛,却只有袁校长自己才知道。
九年里,她有太多的不眠夜,焦虑,疲惫;每天吃住在学校,也有着对家人的愧疚和不安,父亲的突然离世,女儿的高考岁月,她都错过了。
她忘不了,那一夜,她和女儿的对话。
“姑娘,妈妈太累了,办一所学校难度太大了,妈妈不想干了”。说到此处,泪水从她的眼角滑落。路灯下,她开着车拉着女儿,内心的疲惫和情绪最终还是控制不住了。
坐在副驾上的女儿只知道妈妈是一个工作狂,很多时候爱学校胜过爱她。当这句话从视学校如命的妈妈嘴里说出来时,她太意外,也开始对妈妈有了从未有过的担心。
“这么多年,这个学校从无到有,他就是你的孩子,你会因为照顾自己的孩子很累而放弃他吗?我从小到大也给你惹了不少麻烦,可是你从没有说过要放弃我,所以,你也不能放弃这个学校”。女儿的话让她有些意外,也让她久久感动,女儿并未因多年陪伴的缺失而怨恨自己,而是在她动摇的时候给了她几分坚持下去的勇气。
听着女儿打算和自己一样投身教育的理想时,她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16岁的她怀揣着对教师的热爱步入寿光师范,师范毕业在即,她因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即兴演讲比赛中表现优异,被潍坊市电教馆看中破格录取,在众人都给她送祝福时,她却一个人哭了一下午,她只想当老师!
庆幸的是,同一年,潍坊的省级重点小学工人新村小学恰巧到寿光师范选拔优秀毕业生,当时的寿光师范校长知道袁月娥无意电教馆的工作,便推荐了袁月娥,如此这般,袁月娥才又回到了自己梦想的起点。
从普通教师一步步走向校长,她因为学校的发展,自己的成长而感受到甜蜜幸福。“随着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时刻感受到一种成长的快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回首望去,很感谢一路走来吃得苦,那些曾经的艰苦岁月,现在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的高新双语,在她的带领下已是一所拥有早教部、幼儿园、小学部、综合实力位居潍坊前列的学校。随着东风学校的建成使用,高新双语学校将揭开新的发展篇章。
“时间走得太快了,如果哪一天,我失去了这块沃土,不能再走进教室,不能再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讨论,自己会无所适从,这将是我最大的痛苦。”
这位将学校当成自己的生命,努力让她变得更好的校长始终坚信:学校是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记者 李早花 通讯员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