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本来是一个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名词。内心深处有着真实故乡概念的人,往往是一个有所寄托的人,一个有所守望的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人,一个有根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有责任,有牵挂,有承担。我们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根的人。
今天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已经渐渐地从学生的脑海里消失了,他们所接受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的地名,而不是一个拥有着深广内容和广泛外延的立体的图景。西方许多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他们及时地意识到了这样做的损害,于是,开始保护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开始捍卫故乡的形象,并且下大气力让学生走进故乡、认识故乡,从而给他们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概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也有经济大发展的大前提;既有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特点,也有乡村城镇化的社会现实。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教育也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我们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给他们一个立体的故乡;我们从早到晚将孩子们关闭在学校里面,而忽视了外界那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太在意给学生灌输外面的世界的精彩,而忘记了让他们铭记故乡、回报故乡。因此,在学生的记忆里,印象中,故乡是一个远离于他们的概念,是一个极为生疏的存在。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踩过那坚实的土地,闻过那质朴的芳香,听过那悠远的传奇。
我们应该给学生立体化的故乡。
立体化的故乡,是有长度的。这种长度就流贯于它的历史上。那里面,不是时间的简单流逝,而是岁月的丰富沉淀。表现在故乡那些遗留的建筑中,那些传说的故事里,那些彪炳史册、有所贡献的人物身上,那些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传奇事件中。我们引领学生去了解这些,感悟这些,就是要让他们懂得,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有着它自己的过去,我们把握住了这个过去,也就能很好地珍惜现在,并且给予她一个美好的未来;故乡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瘠和空乏,而有着她的坚持,她的希冀,她的创造,她的光荣,懂得了这些,会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那儿的一草一木,一村一人。
立体化的故乡,是有温度的。这样的温度,就表现在那片从天空飘过的流云中,那座静默的山峦上,那汪澄碧的积水里。故乡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她又改造了原本的自然,在风吹雨打中屹立于世。于是,她就成为一方特别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正是这方存在,先是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母,然后又大度地养育了我们。无论何时,她都不会离弃我们,而是一直赐予我们从容和关爱。同时,这里有美好的人情,有朴素的乡亲,这些也是有温度的,我们走近了她,亲密了她,无论走出多远,都能感受到从那里传来的缕缕温情。
立体化的故乡,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主要表现在她的悠久的文化上。可以是一出戏曲,可以是一本大书,可以是一张剪纸,可以是一段歌谣。那里面,流泻着我们祖辈的渴望,他们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渴望更美丽的家园;那里面,渗透着先民的精神,他们敬业,恋家,勤劳,爱国;那里面,流荡着他们最朴素的愿望,铭刻着他们最深刻的记忆,散播着他们最炽热的爱恋。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但要做一个有骨胳的人,更要做一个有血液的人。而故乡的文化,就可以涵养我们的灵魂,滋润我们的精气。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修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故乡的认识、研究、认同、皈依也应该包括在这里面。多样的手段都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故乡立体化的形象,这中间,首先可以利用的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
校本课程,应该当然地注重这部分内容,因为它是根据学校现实需要开发的课程,而学校,就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磁场、一定的文化之中。校本课程,不应该作为教育教学的装潢,不应该作为粉饰校情的门面,而应该从深、从广挖掘,将故乡立体化地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给予他们一段历史,一方风俗,一袖清风,一轮皓月。新课程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这中间最明确的提法就是社区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能帮助学生更有力、更贴近地了解故乡,认知故乡。
我们还应该力尽所能地让孩子们走到故乡的怀抱里去,去体味那儿的清风,去欣赏那儿的朝阳,去聆听那儿的山泉,去参观那儿的古迹。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把眼光投向繁华的都市,热闹的名胜,闻名的大学,而恰恰忽略了对故乡的最基本的了解,这种意识是需要改变的。我们应该从教育现实、学生现实出发,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把这门伟大的课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