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凉风习习,行人裹紧衣服,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安丘市东埠中学操场上,一节体育课正在进行,男生们篮下争相扣球,女生们站在一旁加油助威,场面“热气腾腾”,同一个蓝天白云下,校门内外分明两种景象。
这一切,在东埠中学二楼校长办公室尽收眼底。体育老师哨子声、篮球撞击地面,撞击篮筐的声音、学生们的呐喊声,各种声音传到屋里后分贝不减,校长徐军民丝毫不受任何影响,他在这里专心致志办公、整理书稿、阅读专著、搞研究。
9月19日下午,记者采访之际,恰好一外地学校参观团到东埠中学学习,徐军民安排了副校长陪同参观,他自认不善外交,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上。“校长不是官,学校不是搞行政的地方,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徐军民说,正是凭着这个信念,从“三性教育”到“尊重教育”,徐军民一个个思想超前的教育理念在师生中扎根生芽,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一次任命,从偏远小学到历史名校
徐军民信奉母亲的人生信条:与人为善。或许因为如此,命运之神对他格外眷顾。
1967年6月,徐军民出生于农村人家,父母双双务农。在别的小伙伴早早辍学,帮着父母下地干农活的时候,徐军民一路上到了中学,他希望通过学业彻底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那时,中学以后的升学考试需要考英语,而徐军民所在的农村学校并没有英语老师,只有一个支教老师,一周仅上两节课,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很少。徐军民感受到了危机,他不想坐以待毙,主动回家找父母提出来,想转学到城里的初中上学。
“转学是我主动要求的,家里穷,供我上学的钱紧紧巴巴,好在父母比较支持,于是初二我就转学到了安丘城里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安丘市实验小学。”后来,凭借努力,徐军民考取了潍坊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安丘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
“如果当初没走出来,说不定小学毕业我就在家种地杀猪了。”回顾过去的岁月,徐军民庆幸当初自己的先见之明以及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农村孩子比起城里孩子差很多,就得自己找出路”。
徐军民身上的这种韧劲和自卑感一直驱使着他不断进步,1995年,徐军民被调到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当教务处主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学校,一天来回就是五六十里地。
“一年就是一次长征,那时我感觉自己是从农村出来,有这么个机会就不错了,从来不抱怨,也不主动要求领导把我调到离家近的地方。”心中的自卑感好像压抑着徐军民不争不抢,他只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其他由别人评判。
正是这股韧劲,让安丘市教育局的领导看到了徐军民身上的潜质,机会接二连三到来。2002年,徐军民被调往安丘市实验小学做校长。在安丘市最牛的小学,徐军民潜心耕耘12年,后又被调到最牛的初中——安丘市东埠中学。
曾经的农村娃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好多机会在别人那里看起来好像可望不可及,在他那又仿佛唾手可得,但是每一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幸运女神对他的眷顾是有原因的。$$
一份激情,草根校长成为教育明星
安丘市实验小学1949年建校,与新中国同龄,是当地最有名的学校。35岁的徐军民接到一纸调令之初,内心是犹豫的。
“压力特别大,学校本身很好了,怕自己没本事,来这之后,学校工作没有发展,甚至止步不前,那我就成学校的罪人了。”徐军民说道。
心诚则灵。
凭借着一颗一切为了孩子的虔诚之心,徐军民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三性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在全国引起轰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家庭的宝贝,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徐军民主张顺应孩子的天性,张扬个性,激发灵性,而不是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按照统一模具培养一个一个考试高手。
徐军民看到,教书育人这项伟大的工程在考学的压力下被涂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
“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教育要顺性而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必须适合每个孩子成长,再者,教育就是要开启人的智慧,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孩子生命的灵性。”徐军民说道。
在一切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徐军民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关于“三性教育”的阐释,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安丘市实验小学推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了解放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验小学率先在全国实现作业减负,陆续推行“弹性家庭作业”“优秀学生不布置家庭作业”“无作业日”以及以“四个半小时”养成性作业(半小时读书、半小时家务、半小时看电视、半小时健身)为特色的“减负增效的发展性作业改革”四项循序渐进的减负措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作业改革成功给了徐军民极大的鼓励,他又进行了备课改革,进一步解放教师,去除无效的教师劳动,不求备课全、但求备课精,重教学策划、轻过程撰写。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徐军民还进行了评优改革,多把尺子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学校率先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改革为评选综合素质优秀生和专项素质优秀生。
在大多数85后的记忆里,“三好学生”这个奖状含金量最高,每个学期末,每个班里只有个位数的学生能拿到这个奖状,老师和家长把“三好学生”奖状作为评判好学生的标准。而在徐军民那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我们取消三好学生后,每个有特长的孩子都会得到奖状,有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一位学生放学后在校门口嚎啕大哭,刚刚到手的奖状丢了,哭声让我心里很难受,也引起了在场每一位教师深深的反思。他肯定是第一次拿奖状,是我们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太吝啬手中的奖励了。”徐军民此时回忆起来,声音还有些哽咽。
“我们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价值,学校实施小名人认定制度,六一儿童节期间,组织各类小名人评选。比如,科技节评选科技小明星,读书节评选童话之星,艺术家评选舞蹈之星、声乐之星等。”在徐军民的引导下,他和学校的老师们大开脑洞,还实施校园吉尼斯申报鉴定制度,学生在某一专长特别出色、出类拔萃,学校将其命名为“个性发展校园吉尼斯创造者”。在这里,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和闪光点。“自信是可以迁移的!”
徐军民自豪地说。
在安丘市实验小学一待就是12年,徐军民很庆幸,他没有成为罪人,反而不忘初衷带领实验小学多番探索与改革,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自己,草根校长成为教育明星。 $$
一块魔方,撬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2014年,徐军民又被调到安丘市东埠中学做校长,从小学调入初中,一步一个台阶,他虔诚为了孩子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
徐军民到校任职后,有一位老师主动找他谈话,这位老师所在班里的学生流行玩魔方和太空泥。
“马上就要考试了,学生的心还停在玩耍上,我严令禁止他们把魔方带到学校里来,可是总有学生不听,偷偷在课桌底下玩。”这位年轻老师感到很头疼。
“既然简单禁止解决不了问题,那么顺势而为,改变思路,为何不把魔方发展为一门课程。”徐军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推动下,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成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实践课,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比如剪纸、泥塑、玩魔方等。
这样一来,“玩”变成了个性发展、展示自我的课堂,学生在课桌底下偷偷玩魔方的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一块魔方,撬动了学校个性发展课程体系建设。
如果说“三性教育”是为了解放、张扬小学生的天性,那么对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三性教育”已经并不适用初中的生理特点。
“初中生非常叛逆,你越是管他他越不听,但是也不能让他们的个性太过张扬。”徐军民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时制宜提出了“尊重教育”,即尊重个性育人,尊重规律求真。
在他看来,成功的教育是从尊重开始,失败的教育也是由于远离了尊重。
“学校成功的标志不是荣誉奖牌的数量多,也不是升学率高,关键是看学生在学校里的发展,看学生离开学校后的素质。”徐军民主张,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成熟的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尊重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建设尊重学生的课堂。学生位于课堂的中心,问题的提出、探究与解决掌握在学生手中。
尊重教育土壤的培育离不开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徐军民举例说,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关系和谐、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学生,而那些心理不健康、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是在家里未受到尊重的学生。
“有一个女学生,父母都在农村老家,她为了上学,跟着爷爷住在学校旁边租的房子里,有一天晚上放学后孩子没有回家,父母找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来学校发现孩子也来上学了,原来是自己去宾馆住了一晚上。”徐军民回忆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在我的办公室里,孩子的父亲当着我的面就要打孩子,尊重在哪里?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格外叛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我希望家长能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静下心来,正确引导,学会等待,用爱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徐军民说道。
基于这种认识,徐军民倡导教师们、家长们努力营造民主、尊重的“生命气场”,提出“容忍学生的个性化错误”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校教育问题,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徐军民很欣慰的看到东埠中学的学生们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在被尊重中走向成功。$$
一个愿景,人尽其才学生自由成长
徐军民教坛耕耘30载,他亲眼看着一批批学生离开校门走入更高的学府,有的已经走入社会。而他,收获的是,皱纹爬上额头,白发染白鬓角。
“有时感觉很累,想停下来歇歇,但是又舍不得校园,舍不得这群孩子。”徐军民年近半百,马上迎来知天命之年。在外人看来,30年来,他获得了不少荣誉,人生价值也实现了,好像也该停一停了,但是又有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继续前行。
“我有一个小愿望,希望人尽其才,学生在学校里学会尊重,自由成长。”他的双眼望向窗外,这群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
徐军民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到校,在校园里四处转转,和遇到的学生、老师聊聊天。回到办公室后,除了完成日常常规性管理工作,他额外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读书、一个小时写作。
“读卢梭,读冯友兰,读莫言,除了研究教育、哲学专著,时下什么热读什么,我得跟上时代潮流,不然和学生老师交流时,肚子里没墨水,会很尴尬。”徐军民“天生”的自卑感助推着他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积淀自己。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教育者,专门研究如何促进孩子的发展。”徐军民无心从“校长”这一校之长的职务中寻求快感,反而他时常和学校的领导班子强调,校长不是官,学校不是搞行政的地方,办学的目的是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由成长。
徐军民的言论和观点犹如一股清流,流淌在学校的角角落落。
虽不屑于“长袖善舞”,徐军民对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用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校长不在于拥有多少智慧,而在于善于利用每个人的智慧。
“在现有体制之下,我们决定不了用谁不用谁,关键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人尽其才。”徐军民利用民主的方式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内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管理者就轻松了。
记者手记:我们都需要这种“自卑”感
“校长不是官”,确实,在徐军民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官架子。
这一点,也在老师和同学处得到证实。他更像一位学者,捧着国学课本走进校园,在人来人往中与学生分享知识。愚人节,还时常免不了被同学们愚弄一把。毕业生的手机里,也留下了他和同学们不少温情的合影。
“天生”的自卑感让徐军民走进寻常之中,面对功利,他选择切切实实站在孩子、家长的一边想问题。
他自感先天基础不足,后天努力找补,没有一刻松懈自在。
这种“自卑感”对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难能可贵,它克服了狂妄自大、沾沾自喜和时不时作祟的虚荣心,反而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超越自己。
这种“自卑感”,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