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赴山东潍坊考察学习报告
○ 李旭勤(甘肃 泾川)
2107年12月10日-17日,教育局组织百名教育管理者赴山东潍坊市考察学习,学习组历时8天,围绕中高考政策解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主题听取专题报告10场(次),现场参观各级各类学校8所。学完归来,观照自身,有震撼,也有遐想,有迷茫,也有思考。
1
诸多亮点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说的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潍坊之行,正如此况。
1.理念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引领,首先是思想引领,其次是教育行政引领”。潍坊的成功首先在于教育理念超前。从市级组织对教育的定位上,就瞄准了创办“教育产业”的方向,即把教育不仅仅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而是作为与国际化接轨的一种新兴产业。所以在办学思维上能打破常规,既兜底又拔高,实现基于群众需求又高端发展的多元化发展目标。既保证办好公立学校,在所有学生有学可上的前提下,又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创办教育集团,创办一流私立学校,实现不同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峡山双语小学、潍州麓台学校以及昌邑一中的国际班、小学部校中校等就是超前理念引领下的实践。因为理念超前,向世界接轨,所以机制体制灵活,实现了整体办学的前端引领。
2.引领到位。潍坊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一批专家型校长的引领带动。从一线学校校长走向市教育局长,由市教育局局长一直走向教育部的李希贵是潍坊教育人崇敬的教育家;敢于打造“有人情、有感情、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有成就”新样态学校的麓台学校校长韩吉东,致力于教育发展的世界视角和脚踏实地的办学探索,教育理念新颖,改革探索执着无悔,所以既是教育局长,又是学校校长。保税区实验学校张青是个比较贴近本土共性的校长范例,在城乡结合部把一所新兴学校打造成“不受人关注则罢,一关注就让人忘不了”的学校,其治校理念、执行魄力,令人敬仰。如此例子,举不胜举,因为有一支敢于创新的校长队伍引领,所以超越于前。
3.落实到位。教育是一个整体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一名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在一定的教育土壤中产生的,所以潍坊教育在落实上就有一定的基础。纵观潍坊几所名校的发展,良好的教育理念一旦产生,自上而下便形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执行力,保证校长的办学思维能不打折扣地融入实践,最终生根发芽,遍地花开。这种强有力的贯通机制与潍坊教育形成的校长聘任职级制不无关系。校长拥有的办学自主权保障了落实环节有力有为,减少消耗,促成特色化办学路子越走越宽。
4.保障到位。无论是地处郊区的峡山双语小学还是被田地屋舍包围的麓台学校或者濒临渤海的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面积宽敞的校园,造型各异的建筑,富有个性的楼宇色泽,全新一流的实验设备,均体现出在硬件建设上的大手笔投资,这是潍坊教育朝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足见超前眼光和战略定位。高档优雅的校舍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熏陶是看不见教育,从外围环境到内部装修,从教育理念到管理细节,从师资配备到制度健全,都需要足够的保障。除此之外,每年全市财政百分之二十五的投入,各种激励制度的建立,夯实的人才成长环境,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更给潍坊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必备的支撑。因为保障到位,所以潍坊教育人创造了“山东教育看潍坊”的事实。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话,讲的是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考察潍坊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尝不是如此。
1.目标简约。各校均有明确而简约的办学目标,简约而不简单,体现的是明了、直接,直中教育的核心。如峡山双语小学的教学目标只有六个字“自由、快乐、向善”。对小学生来说,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首先要遵循自由本质,只有自由才能快乐,因为内心快乐,所以滋生并保持向善的本性,这种办学目标的引领和落实,培养了峡山小学儿童的良好天性,我们所看到的校园内懂事、快乐、积极交流的儿童和勤奋、和悦、幸福的老师,与他们“高质量、轻负担”的办学追求相互印证。大到办学目标如此,小到教学目标,潍坊教育不说看上去很美的空话,而是做了些能达成的,可测量的实事,潍坊教育人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而实现了教育发展的大梦想。
2.特色鲜明。特色是学校的名片,自身就闪耀着吸引人的光芒。所观摩的潍坊几所学校均保持了各自独有的办学特色,因特色而名,因特色焕发魅力。课程改革方面,在统一的课程体系下,能积极实践,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使教材体系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如峡山小学的双语教学模式,“6i”,课程体系,独特而靓丽,使学校远在郊区却生源丰富。家校共建是潍坊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采用多种途经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引导家长通过APP平台学习育子经验,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学校共建的特色催化了学校发展。
3.内涵丰富。学校发展的活力取决于质量,更取决于办学的内涵,潍坊教育已经走向了一条内涵发展的道路。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活动,支撑学校向内涵化发展。麓台学校充分发挥郑板桥为官治县、刘应杰大儒传授经学等文化底蕴,发挥地域名人效应和文化底蕴,使学校内涵洋溢。峡山双语小学的社团活动既有传统魅力又有创新元素,陶艺馆、手工制作焕发生机,航模平台和计算机创客室接轨新科技发展,使学校具有独具品位的内涵。潍坊教育的课改不是走过程,套模式,开展的活动不是凑热闹,搞检查,而是基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所发出的内驱力。
4.研学一体。秉承国家教育发展的理念,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潍坊人不走捷径,不走弯路,积极探索研学一体的办学路子。实践期间与不同学校、年龄、性别的学生一起随机编班,选取3D打印、模型制作等40多门研究型课程,亲身体验地震、防火、黑暗逃生等场景,把实践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程中,视野开阔,能力提升,素养生成,其办学效益令人为之震撼。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两句诗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告诫后人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正是由于潍坊教育人的坚信坚定坚持,才成就了潍坊教育的今天。
1.教育情怀。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要办好教育,必须要有教育情怀的人来做。潍坊人,从校长到教育局局长均有博大的教育情怀,躬身践行,无怨无悔,虽遭遇改革压力也百折不挠,本着为人民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本心,胸怀世界,望眼未来,不做教书匠,勇做教育家,这是创造一流教育的本源。
2.专业自信。教育发展不光要有思想引领,更要有一批专业人员扎实践行。通过专家带动、专业培训、线上研修,外出学习等各种途径使老师时刻处在学习充电状态中,不断提升老师专业化水平,师资力量的高度专业化赢得高质量。观摩昌邑一中一节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老师从高考前五年考点分析解读到具体题例分析,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是因为专业自信,更缘于敬业精神。
3.管理精细。我们一直高呼,向管理要质量,问题是怎么要,要来了吗?使管理由制度化走向秩序化,形成一种自然的约束力,自觉化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所观摩学校在管理方面均有严谨严密的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所以人人心中有尺度,有标杆,有规距,管理的学校精细化和透明化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正如保税区实验学校校长张青坦言:“保税区实中没有秘密,谈事都是敞开门说,考核都是全体参与。连飞进来一只苍蝇大家都知道是公是母”。所以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潜力,盘活了人力资源,办校三年,一鸣惊人。
4.坚持如一。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形成特色。企业生存发展如此,教育发展更是如此。每一所学校的革新,难免会遇到排斥和阻力,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彰显特色。成功学校的一大亮点就是坚持如一,所确定的办学方向,追求的办学模式,形成的个性特色,绝不因负责人的调整而轻言放弃,因而把学校办成大校,普通校办成名校。坚持才能出特色,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坚守的底线。
2
几点体会
一、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这是清人刘岩在他的《杂诗》中的两句话,意思是读书学习虽然可喜,不如亲身努力实践。
纵观多年来教育上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很多人有一种感叹:观看时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回来后波澜不惊,纹丝不动。问题就在于学习者缺乏锐意改革、勇于践行的意志和魄力,如何才能一改往常学的多,做的少,讲的多,动的少的问题——是这次潍坊学习面临的又一挑战,县局要求提交学习心得,安排交流研讨,今后必然要抓好落实,怎样借鉴地吸收学习,为我所用,需要再做努力。
二、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中的两句。意思是批评那些没有自己的独立风格,一味仿效他人作品的人。
借鉴学习的最好办法是把学习的经验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完全吃透外地经验,搞清楚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搞清楚学习对象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为什么能这样做等情况再思考,再梳理,再应用。我的建议是“不拿来主义,不照猫画虎”。应杜绝不加分辨的完全照搬,做拿来主义者,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徒劳无益;也不能只学表面,一味模仿,而要在深刻理解潍坊教育现象产生背景、环境的前提下,剖析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课程改革等经验,汲取能为我所用的理念、思维、方式、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两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我想做教育,人就是最伟大的工具。
如何改革,首要的是改变学习者自身。各位学校负责人要融会贯通地学习,改变自身固有的思维局限,发挥创新细胞的作用。结合外出学习的见闻,深入思考,仔细甄别有益于我们管理和教学的地方;再结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把外在的接受转变为内生的智慧,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在从我做起的同时,还要影响培养他人,新思想由个体传递到班子成员和所有职员是要经过一定过程的。不急不躁由己及人的宣讲、解释、探讨、论证是必须的环节,在循序渐进中,使办学思想和经验渗透下去,才能使自己和团体的认知程度吻合,认知水准提高,从而为执行治校改革打好基础。
3
初步想法
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出自唐代刘禹锡诗《杨柳枝九首》。前朝曲:指过去的曲子。意思是请你不要弹奏那些以前的曲子了,还是听听新编成的《杨柳枝》吧。鼓励人们推陈出新。
思想决定行动,头脑决定脚步。回想泾川历次课改推动的历程,每次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学洋思经验,学杜郎口模式,我们一度成为平凉课改的中心,周边县区慕名前来交流学习。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在本土扎根,冲破了“满堂灌” “一言堂”的教师主体式课堂,其成效不可全盘否认。潍坊教育人的做法也证实,只有敢于破除陈规,解放思想,才能推倒阻碍教育发展的藩篱,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对我们而言,要在教育机制创新、制度更新、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综合评价落实等方面大胆创新、付诸实施。纵观我市华亭的机制创新、庄静两县对招生改革的成功经验,都在于敢破敢立,激发教育活力。我们必须有“改则前进,不改落后”的危机意识和积极行动,否则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只能使教育原地踏步,陷入被动落后的难堪境地。
二、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这是宋代王楙《临终诗》中的两句,意思是不说那些空洞的禅语或佛号,在自己脚踏实地的修行中顿悟见性,得到佛的真谛。
教书育人是一场盛大的修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在当下,即凡学习后的实践必须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准。当前教育领域的理念做法庞杂繁乱,一次次学习带来的思想启迪要落在实处,必须有结合我们的县情,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正如他们提醒“潍坊模式难以复制,因为有特殊的环境条件”。但是我们必须趁热打铁,积极实践,脚踏实地,培植能在泾川土壤上进行的改革。如尊重学生个性和成长规律的课堂结构,基于教师自主的集体备课等教学研究模式,三级督学+蹲点包校的“五个一”督导模式,家校共建实践等做法,均可结合我们的县情积极探索。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完归来,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培育灵魂和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坚决禁止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行动。一种改革带来的变化不可能有“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的效应,我们既要有低头拉车的勇气,更要有抬头看路的思维;既要有抓好当前的精敏,又要有为未来奠基的憨厚;既要有推得开阻力抗得住压力的定力,又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恒心。从学校一把手到班子成员都要有遵循规律、积极实践、稳步发展的认识,立足实际,抓好常规抓好落实,抓好精细管理,不断继承创新,推陈出新,改革求新,使教育工作积极、稳健、健康、有序地发展。
最后,用一句话作结: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